《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科学。本文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说明文,文中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作者把迷人的大自然景物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并用既生动又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不但能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激发读者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学情分析】
说明文是八年级上册重点学习的一种文体,本册有两单元说明文,在学习过程中要重点引导学生对说明文进行学习,对说明文知识进行掌握。通过对第三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掌握,本单元是对说明文知识的进一步积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目标】
1、能按照要求从文中筛选信。
2、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2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品读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黑板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现在,你是怎样感受到秋季来临的?
(树叶落下来了;天气逐渐变凉了;比起夏天,白天渐渐短了,黑夜渐渐长了......)
2、你们观察得很仔细啊,这些呢,都是大自然的现象。有一位科学家也很注意观察,并把他的观察所得写成了一篇文章,他认为呀,大自然虽然不会说话,可他呀,也有属于自己的语言。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竺可桢先生的《大自然的语言》,开始我们的聆听之旅。
(设计意图:谈话法导入,从学生日常观察入手,引导学生领略生活中的大自然的语言,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筛选信息,畅所欲言。(课件展示)
1、通读全文,大自然的语言在本文中到底指什么?(物候)也就是自然现象。
2、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关于物候的哪些知识?(学生讨论)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要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
3、(教师小结)以上同学们的思维过程告诉我们,只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性词句,理解起来就会方便、快捷和准确。
4、利用这个方法,我们来看一下第四段,能不能从文中找到这样的关键词句呢?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5、(教师小结)抓住关键语句,我们看出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物候和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影响物候的因素以及物候学研究的意义。希望大家平时读书时,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培养抓关键词句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圈点批注读书法,培养学生学会抓关键词句的能力。)
活动二:观察分析,感悟严谨。(课件展示)
1、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特点是?(准确)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了语言的准确性?请同学们跳读课文, 圈点勾画你找到的信息,有了自己的观点后,请在组内交流。
(文中用了很多数字,在第五段中有“十天左右”、“五六天”,在第七段和第十段都有。)
2、(教师板书:列数字)但是在这篇文章中,有些地方让我很疑惑,不知道他的表述是否是准确的。请看第五段“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这里的“左右”一词有何作用?
(“左右”表估计,这里的数据作者拿不准,所以用了估计的说法。)
3、这就是说,在对这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讲话要采用估计的说法,要留有余地。(教师板书:有余地)
比如说文中第八段中说“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能不能把“约”字去掉?
(不能。因为没有进行过准确的测量,只好估计,这样更准确。)
4、除了列数字之外,还找到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
(第五段中作者举了北京地区植物花期不同的例子。第七段中作者举了南京和北京桃花不同时开的例子。第八段中作者举了大连、济南、烟台的例子。)
5、为什么要举这些地方的例子?因为这些例子?(很典型)
(教师小结)典型的例子也能增加文章的准确性。(教师板书:典型性)
6、文中作者介绍了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请同学们思考。文中的四个因素能调换吗?
(不能调换,因为纬度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经度、高下,最后才是古今。)
7、(教师小结)这是采用了由主到次的顺序。这又给我们一点提示,要想说明准确,说明时就要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教师板书:按顺序)
通过你们的探索,我们知道了如何使说明准确严密,那就是要通过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而且例子还要是典型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文中句子的分析,引导学生明确如何实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8、这些准确的数据,来源于竺可桢先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他观察物候,都留有详细的记录。他从1936年1月1日直到他逝世的前一天(1974年2月6日),共计38年零37天,从未间断。他的自然日记就有40多本,有800多万字,令人叹为观止。就在他逝世的前一天,他还在病床上坚持用颤抖的手记录当天的气温、风力等数据。他这种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科学精细严谨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学习。(课件展示)
活动三:细嚼慢咽,品味生动。(课件展示)
1、课文原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和现在的题目相比,哪一个比较好?
(现在的题目更好,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更生动、有趣。)
2、生动是本文语言特点之一,请同学们对课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说说好在哪里,做好批注。
3、(教师小结)本文语言生动有两个原因:一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是用了很多优美的词语。(教师板书:运用修辞、运用美词)
优美的语言需要及时积累,熟读你找到的优美语句。
(设计意图:结合文中语句,分析说明文中语言的生动性。)
三、拓展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强烈。”所以,尽情发挥你们的潜能去研究、去探索,希望你们都能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有余地
准确性 典型性
按顺序
运用修辞
生动性
运用美词
【作业布置】
熟读你找到的优美语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