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奇妙的克隆 
13汉语言文学(师范)1班 2013114127 陆泳红  
教学说明:学生在第三单元已经学习过相关的说明文知识,因此在第十七课可以对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做一个复习。本课的写法结构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分设四个小标题不按时间顺序写作。虽然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是在文中的字句中都可以感到作者对科技进步的喜悦之情和科学精神锲而不舍的赞美之情。在学习本课将会采用表格方法筛选信息。 
  
教学目标:1、复习相关的说明文知识,如说明文的力求准确的特点,说明文方法; 
             2、体会作者采用四个小标题的写作方法使得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用意; 
             3、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科学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的追求; 
             4、引导学生学会从文章筛选信息,提取关要信息。 
  
教学重难点:1、复习相关的说明文知识,如说明文的力求准确的特点,说明的技巧。(重点) 
               2、体会作者采用四个小标题的写作方法使得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用意。(重点) 
               3、引导学生学会从文章筛选信息,提取关要信息。(难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从课本的标题可以知道本课讲的是有关克隆的文章,同学们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用到克隆的技术。老师从网上找到一篇写克隆的作文。同学们是否认为克隆就是复制? 
  
一、理解课文生字词 
  
全班齐读“读一读,写一写”的生字词,并且自主标上拼音,对于不懂的生字词自主查字典把意思标在生字词的下方。 
蟾蜍: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繁衍:动物增多或增广。(《现代汉语词典》359页)。 
囊:1、口袋:药囊;2、像口袋的东西:毛囊;用袋子装:囊括;náng (《现代汉语词典》934页)。 
胚胎:1、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体,由卵受精后发育而成。2、比喻事物的萌芽。《现代汉语词典》977页) 
鳞片:1、鱼或某些爬行动物、哺乳动物身上一片一片的麟。2、覆盖在昆虫翅膀或躯体上的壳质小片,带有颜色,或能折光,因而使昆虫具有鲜艳的色彩。3、覆盖在芽的外面像鱼鳞的薄片,主要作用是保护嫩芽。(《现代汉语词典》222页) 
脊椎:1、脊柱:脊椎动物。2、椎骨(《现代汉语词典》610页) 
两栖:1、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两栖动物。2、比喻工作或活动在两种领域:影视两栖明星。(《现代汉语》812页) 
相安无事:彼此和睦相处,没有什么矛盾冲突。(《汉语大词典》10743页) 
  
  
二、、整体理解课文 
  
阅读课文,自主思考,从课文提取相关信息解答以下问题: 
    1、克隆是什么? 
(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又称克隆。除此之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得一个群体,也叫“克隆”。) 
    2、课文举出了哪些克隆的例子。 
(鲫鱼、蟾蜍、黑斑蛙、鲤鲫鱼和克隆绵羊。) 
    3、克隆技术的意义。 
(提高生物的产量、拯救珍稀动物和发展医疗技术。) 
    4、了解最新的克隆成果和技术。(视频) 
  
三、深入理解 
  
克隆是什么? 
1、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解释克隆的含义。 
(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葡萄枝、仙人掌块、和草莓。从身边常见的事例吸引读者的兴趣,且可以使读者感受到克隆就在每个人身边,同时也能更浅显易懂地理解克隆为何物。 
作比较,用动物的有性生殖与植物和细菌的无性生殖作比较,突出无性生殖的无性,也就是克隆的其中一个优点。 
打比方,用孙悟空的猴毛变猴子作一个形象的比喻,使得读者更容易明白克隆就是利用身体上的某一细胞克隆与之相似的生物,不仅使读者更容易明白克隆的基本原理,也使得说明文少了枯燥,多了趣味。 
作诠释,引用希腊文克隆的含义作解释,突出了说明文力求准确的特点。)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 
1、课文在讲述各种克隆例子时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尽管在每个例子内都标明了实验的时间。作者如此做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先是举出我国1979年的克隆鲫鱼的克隆例子,然后举出1960年和1962年的英国的克隆实验,使得读者察觉出在当时我国的克隆技术相对一些发达国家的克隆技术是落后了,随之又举出1978年的童第周的实验,是为了说明尽管我国的技术在落后,但是我国在这方面仍是在锲而不舍地争取与发达国家的克隆技术持平。最后,作者举出了“鲤鲫鱼”的例子,这个例子的克隆技术比之前的克隆技术都要先进,显出我国科学家的锲而不舍精神是得到了回报,同时我国的克隆技术的取得发展。) 
2、在这一块的文章中,作者更加具体地讲述了克隆的具体操作方法,接下来阅读这一部分的文章,完成以下表格。 
 
| 
 生物  | 
 所需材料  | 
 所需另一种细胞  | 
 方式  |  
| 
 鲫鱼  | 
 鲫鱼囊胚细胞核  | 
 卵细胞(无核)  | 
 替换细胞核  |  
| 
 蟾蜍  | 
 皮细胞、肝细胞核、肾细胞核  | 
 卵细胞(无核)  | 
 替换细胞核  |  
| 
 鲤鲫鱼  | 
 鲤鱼囊胚细胞核  | 
 鲫鱼卵细胞(无核)  | 
 替换细胞核  |   
  
3、从上述的表格中,使用个人语言总结克隆的原理。 
(用一个非卵细胞的细胞核代替卵细胞核形成一个新的无性受精胚胎。用蟾蜍为例子,用图片辅助解释。) 
4、但是,取得克隆技术的进步的背后是艰难的努力,就以鲫鱼为例,科学家在克隆时所遇到的困难有哪些,作者是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这些困难的? 
(列数字,时间之长的385天59代,需要耐心。精密的器具,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成功率低,失败的阻挡,189个换核卵细胞只有两个成功孵化,一条成长成鲫鱼。) 
5、引用第八段的一句话“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科学家接下来要怎样做? 
(把目光投向哺乳类动物,采用黑色小鼠的细胞核和白鼠的无核卵细胞培育出新品种灰色鼠。同时第八段也是承上启下,为下文克隆羊“多利”的介绍作铺垫。) 
  
克隆羊“多利” 
1、阅读这部分的文章,组织自己的语言简短地阐述“多利”的克隆过程。 
(让学生通过给出的图片的提示和课文原本帮助学生概括。) 
2、“多利”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 
(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证明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3、找出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列数字,247次失败,说明“多利”的诞生是得之不易。) 
  
重新阅读整篇课文,找出文章的写作特点,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为什么? 
  
[采用四个标题式的写作方法,分别从四个方面介绍克隆,一、克隆的定义。二、克隆取得进步的过程以及艰难。三、克隆的最新成果(注:本文写在1997年,也就“多利”诞生一年。)四、克隆的好处。使得读者更有条理地多方面了解克隆。采用了总分总的逻辑关系安排四个方面,总起说明克隆是什么,分写有关克隆的具体例子,总结克隆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四、课外拓展 
1、分组讨论克隆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好处,又潜藏着哪些对人类不利的因素。我们又是怎样正确对待克隆。 
(举出《逃出克隆岛》电影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 
  
五、练习巩固 
  回忆课堂上讲过的内容,重新阅读一遍课文,完成课后练习。666932263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