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教案
13汉语言文学师范2班 刘伟玲 2013114211
教学设想
《诫子书》是初中语文七年级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封由著名的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家书,篇幅虽然很短,但是说理性很强,同时蕴含着诸葛亮对儿子的深切期望。教学过程中通过要求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诸葛亮“静”和“俭”的智慧和感受诸葛亮对儿子殷殷教诲的深情。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和参考注释,弄清字音、字义,掌握双重否定句式。
2、 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是如何围绕“静”和“俭”来劝勉儿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从中感受诸葛亮对儿子殷殷教诲的深情。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一、二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二
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探究法、讲授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手段
黑板、粉笔、课本、幻灯片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由杜甫的《蜀相》中的诗句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诸葛亮的印象。(学生回答)
是啊,诸葛亮最突出的是他的军师形象,在许多著名的战役中,如十面埋伏、八阵图、空城计等,我们都会觉得他是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仅仅是一位智者,还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书——《诫子书》。《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通过阅读,我们一定会有所收获。
一、 课文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当时仅有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 参考注释,疏通文意
要求小组讨论,参考注释阅读课文,逐句翻译,教师提问。
译文参考:
告诫儿子的书信
君子的行为操守,通过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的修养,通过自我约束来培养自己质朴勤劳的品德。内心不恬淡就无法坚定志向,不摒除杂念和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宁静专一,而增长才干必须通过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枯败零落,人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不为社会所用、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重点字词:
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介词,引用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来”
俭,自我约束 致,到达
须,必须 去,消失
淫,原意,过多,无节制。本文义为放纵 广才,增长才干,广,动词
驰,原指人驾驶马,后来指马奔驰的动作,泛指疾行
治,原意,治理。本文义,修养 遂,于是,就
重点句式: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均为双重否定句,译为:“不······就无法······”。双重否定等于肯定,亦可译为“只有······才能······”。
品读文章,理解深意
第一句,提出君子之行通过“静”、“俭”来培养。
第二句为什么:因为淡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
1、 小组讨论,找出文章中有关于“志”与“学”的关系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
小组代表发言,老师总结:“非志无以成学”,“志”与“学”的关系是:有志向才能学有所成,所以“志”是“学”的必要条件。
找出文章中有关于“静”与“学”的关系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静”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
小组代表发言,老师总结:“夫学须静也”,“静”与“学”的关系是:学必须要摒除杂念,宁静专一,才能致远,所以“静”也是“学”的必要条件。
综上,“学”是需要“静”和“志”,也就是说,学习需要有目标志向和宁静专一的态度。
2、 请找出文章中的两对反义词,这两组反义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宁静和险躁,淡泊和淫慢
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反面来衬托出宁静和淡泊的重要性,使得文章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3、 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
强调时光对意志的消极影响。
解释:诸葛亮认为意志随着年龄的增长,伴随着岁月一起消失。那么,这就是年老志衰,最终导致个人对社会没有贡献,而且只能穷困潦倒,想回头时已经来不及了。时光的流逝是人无法掌控的,所以要趁着年轻坚定意志,才不至于潦倒无为。再次回应“非志无以成学”。而坚定意志是从淡泊中来,通过宁静来有更远的成就。又回应了“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总结: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自我约束中下功夫。
虽文章短小,言简意赅,但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因而格外感人。在书信的最后一句,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味。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由一位常年在外奔波的老父亲教诲幼子的话,正因为如此平常,才是父亲对儿子的心中真话。
诸葛亮为相数十年, 效忠先主,辅佐后主,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官拜丞相,却没有贪图富贵名利,一生淡泊。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文章短小,语言平常,却使人感动,是因为诸葛亮不仅以家书劝诫儿子,更重要的是他以身作则,用自身言行感染和激励自己的子孙,这样才具有有力的影响力。后来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虽常年在外征战,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但却能够教子有方,文字感动后世许多的人,其关键在于他不仅通过家书言传,还做到身教,深为后人传诵,值得天下父母学习。
作业布置
1、 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阅读《出师表》,写下你的感悟,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16.诫子书
诸葛亮
静 俭
言传身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