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教学设想 
《爱莲说》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托物言志的一篇文言文。此则文言短文语言精练,语句含义深远。立足文章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与作者的精神追求上的高洁品质的关系。体会作者借“莲花”表达自己情感时所用的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感悟作者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时的选择和态度。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如:“可爱、蕃、妖、益、亵玩”等。 
2、 引领学生学会带感情的朗诵文章。 
3、 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朗读法 
课时安排 
40分钟 
教学手段 
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平台(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了很多关于莲花的诗句,莲花也在古以来被誉为很有诗意的植物代表,无数的文人墨客都为它留下了很多动人的诗词,下面请一位同学回忆下自己学过的关于莲花的诗句。(小荷才楼尖尖角,只有蜻蜓立上教。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同学们刚才都回忆了学过的关于称颂莲花的诗句,其实说起对莲花称颂的称颂者,我们不得不提一个人,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他是什么人了?请大家看大屏幕。(过渡) 
二、 作者介绍和“说”的文体解说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北宋著名哲学家。他是我国理学的开山之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我们这篇课文选自他的《周敦颐集》那么爱莲说中的“爱”了是指“喜爱”,“莲”当然是指莲花。那么这个说怎么理解?我们来看大屏幕。(过渡) 
“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在这里了作者当然是借这种文体来来论述道理的,来说明一下他为什么喜爱莲花,我们今天就来走进课文看一下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大家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试一下字词的读音和解释。(过渡) 
三、 字词解读 
蕃  :fán 焉 :yān濯: zhuó  清涟: lián  蔓: màn 亵玩: xiè 
蕃:   茂盛         濯:洗           谓:认为          隐逸:指隐居的人 
噫:叹词,叹息     鲜:很少         宜乎:应当       亭亭:笔直的样子 
亵玩:玩弄 
文言文除了要读准字音之外了,还需要读出感情和节奏,下面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下名家朗诵,在听的过程中同学们需要注意读的节奏并在书上划分一下。(过渡) 
四、 朗诵课文(名家朗读、教师带读、学生自读) 
五、 研读词句 
同学们刚刚都随老师朗读了几遍课文,我们在回过头来学习一下文中的词句,同学们要注意“可爱”这个词,在我们现在来说的时候它是一个词,但是在古代它是两个词,是“令人敬爱、令人喜欢”的。下面找一位同学翻译一下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几句话的意思。 (1、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2、(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3、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有很多人。) 
六、 整体感知,研读课文。 作者说他喜爱莲花,那他又是如何来写莲花的呢?他喜欢莲花的理由是什么?在课文中,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下面我们来读一下这段文字,来思考一下作者在哪些方面来写自己喜欢莲花的?(过渡) 
作者莲花不仅写它的外表更写它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从环境方面来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品质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从体态方面来写莲花的正直和清高的。“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风度方面来写莲花的清高。 
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表面是在写莲花的美实则是在称赞莲花的品质高洁。作者除了写莲花之外还写了菊花和牡丹。作者为什么要写菊花和牡丹了?我们来看课文第二段。(过渡)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菊花是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代表,从正面衬托了莲花高洁的品质。到出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牡丹是雍容华贵,是富贵的象征的代表,从反面衬托出了莲花的高贵,表达作者反讽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的人生态度。) 
作者借莲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志?(过渡) 
七、 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托物言志:是借助某种事物来说明道理,抒发感情的写法,道理的阐明,感情的抒发必须找准物和志之间的内在联系。 
注意: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有相似之处。 
      对所托之物要进行形象细致的描绘。 
作者借莲花的形象来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操。 
作者在借莲花来表明自己心志的时候做到了托物言志中的两个要求,作者选用莲花作为所托之物的时候,就考虑到莲花它所具有的品质。在这里不仅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同时又对世人的爱慕权贵和追名逐利的行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八、 总结 
作者用那一句话表明自己的态度?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抒发了哪些感慨?有什么含义? 以感叹词“噫”独立为句,引发感慨。 
一叹“爱菊者的少”。 
二叹“爱莲者少”。 
三叹“爱牡丹者多”。 
暗示自己厌恶争名夺利的事态,意味深长。 
作者首先谈到了对菊花的爱了是“晋陶渊明独爱菊”谈到牡丹的时候是“世人盛爱牡丹”紧接着写到对喜欢菊花、莲花和牡丹花的三种人的行为的评价。作者以“爱”为线索,从正反两方面同时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 
九、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莲 
正面衬托                              反面衬托  
                    表达 
(不畏严寒)菊                        牡丹(雍容华贵) 
                 作者品质的高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