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案设计
【教学设想】
《陋室铭》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二课的一篇文言文。课文通过“山水”引出陋室,“仙龙”引出德馨,“名灵”、“诸葛庐”和“子云亭”引出陋室不陋。初二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并不陌生,教师需要在学生熟悉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和章法考究来掌握课文的写作特点并体味作者所言之志、所载之道,感受其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通过音读、意读、情读和美读,体味课文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授和问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探究等方法全面理解课文内容及章法。
3.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理解课文独特的写作手法,在作者的描写、议论和抒情中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目标1、2,教学难点是目标3。
【教学手段】
朗读法、讲授法、问答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 PPT上放映数张家居的图片,并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理想中的家居是什么样子的,并说出理由。
2. 介绍故事及作者背景。
3. “铭”是古代刻在金石上的押韵文体,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同学们从“铭”的解释中可以猜得出这篇课文的特点和大致内容吗?
二、 初读文本:
1. 教师示范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同时于原文划分节奏。
2. 自由朗读,注意押韵的地方,并试着读出节奏感。
3. 全班齐读,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4. 通过朗读,可以得出这篇课文是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骈体文,那么讲的到底是什么内容呢?结合课下的注释,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梳理文意。
三、 细读文本:
1. 讲解重点字词:名、是、儒、白丁、丝竹、劳、之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是:表判断,无实意。儒:大。白丁:平民,这里指没什么学识的人。丝竹:琴瑟,管弦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七年级上《智子疑邻》中有“其家甚智其子”,七年级下《伤仲永》中有“邑人奇之”。之:宾语前置标记。)
2. 根据课文的大意,可将其分为三层。请同学们为之分层并说出理由。
(山不在高—惟吾德馨,引出陋室;苔痕—劳形,描述陋室;南阳—何陋之有,点明陋室。)
4.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每段的内容,用哪些字最恰当呢?
(馨;雅;陋;第一层为品德之馨,第二层为环境之雅、交往之雅、修身之雅,第三层为陋室不陋。)
4.作者想写的是陋室,为什么要以山水开头呢?
(这里用了类比的手法,用山水来引出陋室,以仙龙引出德馨,名灵暗喻陋室不陋。
比喻是把一样东西比作另一样东西,而类比是两种东西有同样的特征才放一起比较。山和水是因为有仙和龙的存在而出名和灵异,而陋室是因为有品德高尚的人住在里面而显得“不陋”,所以这里是以陋室和山水进行类比。)
5.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
(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承载者。作者的个人之“志”,能通过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富有感染力。如:
“梅”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泥土”常用于抒发奉献的情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练习
四、 小结:
课文多次通过类比的手法逐层深入地说明“陋室不陋”这个观点,最关键是因为有贤人住在陋室,所以即使是看上去外表朴素的陋室也会因为贤人的高尚品德而蓬荜生辉。大多数人会以华贵的住宅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价值,但作者却对陋室情有独钟,在陋室里作者能欣赏宁静清新的环境,可以与学识渊博的人谈古论今,更能依照自己的兴趣来陶冶性情,这种心灵上的闲适雅致最能凸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不必与他人作多余的、形式主义上的比较,住在陋室中,追求内心的平和,已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已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板书设计】
《陋室铭》刘禹锡
一、馨 品德之馨
环境之雅
二、雅 交往之雅
修身之雅
三、陋 陋室不陋
【作业布置】
1. 熟读并背诵全文
2. 假如你是作者刘禹锡,请以日记的形式来记录在陋室里一天的生活,并与同学交流。
点评:
优点:
教案及课件的准备充分;
讲授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较强;
能通过分层和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
能提炼文言文重点及考点以提醒学生;
作业布置有新意,能通过角色代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怀;
讲授过程中从容淡定,显得老练。
缺点:
对文言知识的讲授较多,思想情感的提炼较少;
时间把握需加强,可适当缩短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