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 教案设计 
13汉语言文学师范一班      2013114135         赵钰琳 
【教材分析】 
《诫子书》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作品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54岁时写给8岁儿子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从另一个角度,它又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诸葛亮这位历史伟人的高风亮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根植的深厚的情感,尝试理解与诠释“宁静致远”的真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问答法、自主研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 
1、黑板、粉笔 
2、多媒体教学平台(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不知道同学们现在有没有这样一种体会,会在某一个瞬间突然明白生活中父母有时有意或无意对你说的一些话,开始明白这些话背后的真正意义,还有所暗含着的父母对你的无微关怀和谆谆教诲?(教师依自身举例,再请同学分享) 
是啊,为人父母的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此生所得倾囊相送给自己的子女,只盼他们能成才成人,平静安稳的度过一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一位父亲归集自己毕生的所感所悟,融入文字,倾囊相送与自己的孩子,我们要朗读的,要学习的,除了这百字之文的真理智慧,还要体会这位父亲对孩子的无私,教诲与期望。(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说说文中让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说明理由,并尝试自行翻译。  
  
(三)精读文章,疏通文意: (教师提问,引导) 
1、自主学习: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研读文章,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诸葛亮为相数十年, 效忠先主,辅佐后主,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吗?(学生举手发言)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分别找出原句.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3)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五)师生总结,共同感悟 
谈谈学习完收获的形式来进行。引子:你是怎样理解“宁静致远”的? 
。 
  
【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随笔:谈谈你对“宁静致远”的理解或者你对这篇文章的感觉。(字数不限) 
(可以从写作特点上,也可以从思想内容上来谈) 
  
  
【板书设计】 
诫子书    诸葛亮 
治学 
修身           宁静—→ 致远 
惜时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试讲点评: 
文章知识点过多,略显混乱,对思想感情的提炼稍显生硬。 
善于因为课外知识举例,能够一定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疏通文意这一部分上,可尝试将文章分层,按层次疏通文意,并适时总结,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文章的文言知识与文章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