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找出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并结合课文分析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重点)
2. 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说说什么是“物候学”,以及用分层概括的方法梳理作者是如何把复杂的物候学讲清楚的。(难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他们观察身边科学的兴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手段】
幻灯片,黑板
【教学设想】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主要是“探索自然”。作者竺可桢是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对物候学研究非常有心得。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科学知识的事理说明文,以物候为说明对象,按照逻辑顺序安排,运用大量生动形象的物候现象,结合各类说明方法,既说明了物候学的基本方面,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
教学本课时,要让学生认真地梳理全文,理清课文的整体脉络,理解“物候学”的基本知识,同时要让学生在梳理过程中找出文中的说明方法,理解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学会评析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1. 幻灯片展现不同季节的图片,让学生回答这些图片反映的是什么
(大自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同景物,告诉我们这是不同的季节,人们据此来安排农事。这些自然景物、自然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们就走进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标题《大自然的语言》
2. 参照课后练习题一,按照问题把课文进行分层。
(1~3段)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4~5段)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6~10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11~12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二、 整体感知
3. 课文是运用什么说明顺序安排材料来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知识?
先描述物候现象,接着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这种说明事理的逻辑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1~3段)描述现象
(4~5段)重要作用
(6~10段)推究原因
(11~12段)阐明意义
三、 合作探究
4. 回顾6~10段,介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时,课文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范例】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使用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南京和北京的情况详细地列出来,让读者直观地感受不同地方物候的差异,使说明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大连和北京的地理差异,从而为前文提及的“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因素”增加说服力。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解释逆温层的内涵,使课文的说明更加严谨。
使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使课文的说明更加具体,准确,增强说服力。
5.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的排列顺序能否调换?这些因素是按照什么顺序去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这使用了逻辑顺序,按照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去排列。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第六自然段一个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学生能说出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即可)
四、 深入探究
(课文除了严谨的说明值得称赞外,其生动形象的语言也值得我们注意。)
6. 如果我们把第1~2自然段改成如下更简洁好不好,为什么?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特定的自然现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到了这些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并据此安排农事。
(让学生比较两者的不同,注意捉住有特点的词语,总结原文的表达效果的优点)
课文劈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使人感到突兀不凡,一时摸不透它的作用。但是,只要细心推敲“苏醒”一词,就会略知端倪。紧接着读下去,就会发现课文以浓郁的抒情彩笔描绘了花草鸟虫等自然现象来展现“苏醒”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显现四季时序的更迭和特色: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地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文章第一段就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这样开头,仿佛游离于题旨之外,其实不然。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出色地勾画了大自然景象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需要同学们进行析字的练习)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前一分句,把花草鸟虫的规律性变化和气候的关系点出来,透露出物候学的蕴含;后一分句诱发下文,点明这种关系对农事的影响:“杏花开,快耕地”;“桃花开,快种谷”;“布谷唱歌、割麦插禾”。从而使人清楚地认识到,“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的规律性变化,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甚有情趣。
五、 总结全文
作者竺可桢先生把物候学这门科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采用逻辑顺序,说明的条理清晰,语言准确而又生动通俗,饶有趣味,是一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六、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1~3段)描述现象 现象
(4~5段)重要作用 逻辑
(6~10段)推究原因 顺序
(11~12段)阐明意义 本质
七、 作业布置
7. 完成课后练习三,并且说说《大林寺桃花》这首诗中描绘的物候是由哪种因素引起的?
8. 尝试找找有关描写物候现象的古诗或文章,说给大家听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