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汉语言文学师范2班 陈妙萍 2013114225
【教学目标】
1、 品味文中简练朴素的文字和白描手法。
2、 从文章字里行间中感受作者看雪背后的孤独及对故国的追思。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2
【教学设想】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写山水景物以及抒发无限情思。八年级的学生掌握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在课文翻译上。虽然《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写景文,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偏向景物,而要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品味简练朴素的文字,感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孤独和对故国的追思。
【教学时数】
一个课时
【教学手段】
幻灯片(PPT课件)、粉笔板书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图片导入
在幻灯片上播映几张西湖的照片,特别是第四张图片,可谓是“接天莲叶无穷碧”。图片展示的是春天、夏天和秋天的西湖,那么冬天,下了雪的西湖你有没有看过呢?没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湖心亭看雪》。
二、 整体感知
上节课老师说过,同学们要善于借用工具书和注释来预习课文。
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老师指出读错的字词和停顿的地方)
作者生平:
张岱,子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才艺富赡,兴趣广泛,自云“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自为墓志铭》)。
天启、崇祯末世,朱明统治濒临天崩地坼的边缘。不久,朱明王朝在甲申之变中灭亡了。顺治二年(1645),绍兴沦陷,张岱拒绝臣服清廷,携家逃往嵊县西白山中,时年49岁。从此,张家由世族大家骤然沦为普通民户,生活非常艰难。“布衣蔬食,常至断炊”,以至垂暮之年依旧一贫如洗。康熙十七年(1678),张岱82岁,有除夕之诗云:“烧钱饯穷鬼,酹酒蜡文心。”明亡30余年,张岱一直为“穷鬼”所困扰,而“文心”依然活泼旺盛。在此期间,他不但实现了几代人的宏志大愿,终于修成明史巨著《石匮书》,而且还创作了《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作品。“其人格与文境老而愈见坚卓,穷而愈见光辉。”
2、课文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作者什么时候去看雪?和谁?
崇祯五年十二月,是日更定,自己
(后面有说到舟子,但不矛盾,舟子只是送作者去,但不是陪作者去看雪的)
在十二月如此寒冬腊月,晚上八点左右,“湖中人鸟声俱灭”。而作者呢,还特地出门去看雪,够痴了吧?(结合日常实际)
有,有两个金陵人正在饮酒和一童子在旁烧酒。
三、 品味语言
1、《湖心亭看雪》,既然是去看雪,那作者看到了一幅怎样的雪景呢?
(天、云、山、水在雪花弥漫下几乎融为一体,多么气势恢宏,多么壮观的雪景。)
2、正常的说法是: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作者是否乱用量词?
不是,这是作者故意缩小,形象生动表明在天地之间,人、物是何等渺小、微乎其微。
若学生说“帷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排比句,便
要说明一下何为排比句?排比是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从而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点明此处不是排比句)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了缩小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对比,渲染了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
(如此好的写景句子,同学们是不是要把它摘抄并且背诵下来呢?)
四、 梳理情感
从“独往湖心亭看雪”体会作者感情。
(1)其中的“独”可以有哪些意思?
独自一人,内心孤独
(2)作者是否是因为没人陪同看雪才感到孤独?
不是,去到湖心亭上,有金陵人陪同,还邀作者同饮。
(3)面对金陵人的邀请,作者“强饮三大白而别”,从“强”这个字看出什么?“强饮”是否能换成“痛饮”?说说你的意见。
“强”是尽力的意思,不能换成“痛饮”“强”可以看出作者内心很勉强,并不想多逗留,心情很惆怅,而“痛饮”则是一个人高兴、爽快时的表现,用在此处不合适。
(4)作者既然是去看雪,且有人陪他看雪,为何还会感到孤独呢?或者换一个问题,作者真正目的是去看雪吗?
补充历史知识:
明朝末期,满人的铁骑冲进关内,掀起一场血雨腥风的战争。随即,朱明王朝灭亡。年届知命的张岱经历了天荒地老的巨变:满清入主,社稷倾覆,民生涂炭,家道破败。作为明代遗民,他亲眼目睹了社会的动荡,人民的苦难,饱受国破家亡这一悲惨事实的煎熬,内心极度悲伤凄凉。他坦言自己“学节义不成”(《自为墓志铭》),“忠臣耶怕痛”(《自题小像》)。他怀着家国沦丧的深哀剧痛,隐居山林,“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石匮书》)。
不是,作者追念明朝故国,夜里难安,心情郁闷惆怅,才出门去。
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1) 作者“明亡后不仕”,“明”指的是明朝,“不仕”是不给清朝做事,作者怀着家国沦丧的深哀剧痛,隐居山林,可看出作者对故国的思恋。
2) 作者在写《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时,清朝已经建立二三十年了,但文章开头是“崇祯
五年十二月”,崇祯是明朝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明朝故国的追思。另外,张岱集子中的纪昔游之作,大多都是标明朝纪念,以此来不忘故国。
3)最后一段中,作者问亭中人姓氏,却答非所问,说是“金陵人”,金陵曾是明朝的国都。
作者为何还感到孤独?
舟子不明白“我”的心,以为“我”只是来看雪的,说我“痴”;金陵人虽然和我一样都是明朝遗民,却也不懂“我”的心思,也以为“我”是来看雪的,“大喜”、“拉余同饮”。
注意:金陵人也是明朝遗民?为什么他们不会感到孤独?(向学生点破)
答:作者出身仕宦世家,对国家的关心程度和付出的感情要比普通人(金陵人)多几倍,因此久久不能忘怀明朝故国。而对于文中金陵人来说,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只是朝代不同,并不影响自己的生活,照样逍遥自在。因此,作者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内心愈显孤独。
总结:作者确实是“痴”,但不是痴在腊月夜里出来看雪,而是痴在执着追念故国,痴在默默忍受孤独。
最后,请同学们注意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作业布置】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默默忍受孤独
痴(白描手法)
执着追念故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