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 
【教学目标】 
1. 品味文章的白描手法,体会文章简约而又丰富的美并以语言入境   (重点) 
2. 体会张岱的“痴”,看张岱的“痴”在景中的体现并以“痴”入境 (难点) 
3.让同学们体会到用白描形成的简约深远的语言风格体现“痴”是最恰当的选择。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点评法;问答法 
【教学设想】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带领学生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本文是一篇明末清初写景叙事散文,通过白描营造的简约深远的语言风格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从叙事中体现的作者之“痴”又是本文的一大亮点。无论是语言风格还是作者之“痴”都能够指向那个如梦如幻的境界,基于此,笔者设计了前两个教学目标,分别以语言与作者之“痴”两个角度入境;在这个基础上,笔者发现作者的“痴”与简约深远的语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作者的魏晋风骨用简约深远的白描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必要向学生带一带这个点。基于此,作者设计了第三个教学目标,鉴于八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开发,第三个目标只作为一个附加目标。 
第一课时 
一、 检查预习情况 
二、 情景导入 
导入故事:如果你身边有个小D那样的朋友(大雪三日晚上去一个人去看雪),你会怎么评价她(他)的这种行为? 
弱智,疯的 (介绍人物) 
三、品味简约深远的语言 
1.朗读课文,(引入《春》一文)这篇文章的语言和我们今天学的文章的语言有什么异同?依你感受觉得《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的文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春》的语言比较华丽;《湖心亭看雪》的语言比较简单 
《湖心亭看雪》:不加修饰,简单,质朴,感情表达不明显 
2.跟着配乐朗读课文,进入文字里的世界  
3.分享美的句子,想象句子背后的画面。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让人感到自己处于一片只属于我与景的天地中,写出了空寂的感觉, 
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这是一个很迷蒙的景象,迷蒙中,前方一片看到的都是白色,给人一种若隐若现的虚幻之感,如入神境     
③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评析句子(红色部分的好处)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写出了空寂的感觉 
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给人一种朦胧之感(雾凇沆砀),天水相接浑然一体(与) 
③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a为什么不用一道,一座,一艘,两三个? 
痕 ,一点:突出了远看的特色,看到的只有一点,一痕,更有朦胧之美,如处仙境 
b为什么不说一痕长堤,一点湖心亭? 
强调的就是长堤,没有对那种小与朦胧的感觉,失了仙气。 
总结通过以上想象与赏析让学生了解到张岱通过文字把我们带入了空寂,朦胧,虚幻的境界,他的文字简约而深远,富有画面感,然学生了解到这就是白描 
3.现在还觉得作者的语言是简单的吗?评价一下? 
简约而丰富深远 
  
三、 品味作者之“痴” 
“背景资料介绍” 
1.由上面的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非但不是一个疯子,还是一个文笔很好很有意境的文艺青年,那为什么作者会在大雪三日后独自一人去看雪,而不选阳春三月这样美好的日子去而给人留下话柄? 
2.为什么说自己独往湖心亭看雪 
3.为什么“更定”却能看到“上下一白”? 
(通过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张岱的“痴”) 
① 学生补全句子   
 东者,少凑热闹之人也;夜者——也;雨者——也 
② 学生补全句子 
张岱会在大雪三日之后去湖心亭看雪,是因为—— 
张岱说自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是因为—— 
张岱“更定”看到的却是“上下一白”是因为—— 
如果把张岱的行为想法形容为张岱的“痴”,他的“痴”应该是一种—— 
2.当你了解了你心中的张岱之后,带着你的思考,再读湖心亭看雪 
四、简约深远对于张岱之痴的意义 
1.看《春》版《湖心亭看雪》,联系你感受到的张岱的文字,想象你心中的张岱,觉得他的语言风格会是这样的吗? 
学生补全句子 
老师认为,简约的白描适合张岱,因为—— 
五、结束 
1.以龙应台的句结尾——懂张岱的人 
我喜欢走路。读书写作累了,就出门走路。有时候,约个可爱的人,两个人一起走,但是两个人一起走时,一半的心在那人身上,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风景。       
要真正地注视,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 
  
                                           ——龙应台《你来看此花时》 
2.推荐书目 
六、作业布置:以《我心中的“痴”张岱》为题用白描的手法写一段读书笔记,字数不限,题材不限,看自己能否写得出简约深远的感觉。 
七、板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