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
汉语言师范2班               李倩儿                    2013114220 
一、教学设想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夹叙夹议的文言文,是东晋著名文人陶渊明代表作之一的《桃花源诗》的小序。本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描绘了一个“美、乐、奇”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桃源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及对当时战乱频繁的现实生活的不满。 
  
二、教学目标 
1.通读文章并翻译成现代意义,背诵全文;理解、掌握并积累重点词语(如:“缘”、“逢”、“要”等词语)。【重点】 
2.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和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重点】 
3.引导学生跟着渔人的行踪为线索领略作者描绘的“桃源之美”、“桃源之乐”、“桃源之奇”,并分析作者表达的桃源理想社会背后的意义与社会背景【重难点】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黑板、粉笔、多媒体软件、录音、图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导入,引发兴趣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哀鸿遍野的年代中,过上世外桃源般和谐的生活是人们的理想。“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翻译全文(第一课时) 
1.  检查生词预习情况。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黄发垂髫、便要还家、刘子骥、诣太守、浔阳等) 2.朗读课文。 
(师生跟录音有感情齐读课文。) 
3.(第一自然段) 
l 一起朗读。 
l 说本段的大意,注意几个地方的准确翻译: 
   ⑴ 武陵人:五陵郡有一个人,二不是指整体 
   ⑵ 缘溪行:缘:沿着,顺着。行:行船,划船。 
   ⑶ 忘路志远近:远近,偏义复词,实指忘了路多远 
   ⑷ 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河多长。 
   ⑸ 甚异之:之,是指桃花林的美景,具体是指文中的句子“中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⑹ 穷:走到头,穷尽 
l 梳理第一段翻译。(请生梳理) 
  
4. (第二自然段) 
l 一起朗读。 
l 以自学为主,学生理解内容,进行试讲,教师引导学生弄清以下的语言现象,翻译本段文字的大意: 
  ①句子成分的省略: 
    林尽(于)水源,……(小口)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山口)初极狭,……(渔人)复行,……(山口)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 
  ②一词多义: 
    舍:舍船(舍弃);屋舍(房屋) 
  ③古今异义: 
    交通:今义指交通运输,而在文中指交错相通 
  ④然:做形容词的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⑥同义词: 
    悉、全、都、并、一齐、都 
l 梳理第二段翻译。(请生梳理) 
5、(第三自然段) 
l 一起朗读。 
l 引导学生弄清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和一些词句的理解。 
  1、着重注意几个省略宾语的句子。 
   ⑴ 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 
   ⑵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⑶ 余人各复延(余人)至其家 
   ⑷ 辞(村中人而)去 
  2、古今异义: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更不必说) 
  3、一词多义: 
    乃:乃大惊(就,表前后两个动词的连接)、乃不知有汉(竟,表出人意料之外) 
l 梳理第三段翻译。(请生翻译)
  
 6、引导学生独立梳理四、五、六段的翻译。(齐读后,每段分别请一生翻译) 
  
(三)提出问题,分析探讨(第二课时) 
1.分析第一自然段 
(1) 找出交代渔人行踪的语句: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 
(2) 本段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哪些情况?(时间、地点、人物) 
(3) 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注:语言简洁,形象鲜明,是千古名句) 
(4)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甚异之”) 
(5) 总结:桃花林的突然出现和渔人的欲穷其林,使读者发生了悬念。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 
  
 2.分析第二自然段 
(1)文中写初入桃花源 所见所闻,主要写了哪些事物? 
  明确:     
a.写桃花源中的环境: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犬之声。 
b.桃花源中的人从事的工作、衣着和神态。 
(2)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 
    土地、屋舍、鸡犬之类的描写──和平宁静,社会安宁 
    人们往来种作──人人辛勤劳动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丰衣足食,过着丰衣足食的愉快生活 
  (3)作者写桃花源的初步见闻,有何意义? 
    明确:与实际生活能形成鲜明的对比: 
       实际──桃花源 
       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压迫 
       人们生活困苦,谋生艰难──怡然自乐,生活快乐幸福 
       战祸四起,民不聊生──一派优美、宁静、安宁的景象 
    作用:明写桃花源,暗在讽刺实际,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实际生活的不满。 
  
3.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4.理解桃源之“乐”。 
(1)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男女老少、渔人) 
(2)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5.评读桃源之“奇”。 
提问: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结合原文用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景奇、人奇、踪奇) 
4.引导学生自由发问关于《桃花源记》的问题并自由讨论。 
(例如:1.渔人处处“志之”是否违背了对村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愿望,才找不到?2.为何要告诉太守?3.最后一段去掉对全文有无影响?等) 
  
七、作业布置 
1、重点字词翻译一个两次,翻译全文(分两天) 
2、整理全文字词的特殊用法,以及特殊句式在书上空白页。 
  
八、板书设计 
                               21.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发现:缘溪行、忽逢桃花林。 
                                                    理想社会 
             美: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       安定和谐 
     访问:  乐:男女老少                           反抗不满  
             奇:路奇、景奇、人奇                   虚实结合 
     再寻: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