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13汉语言文学(师范)1班       何绮欣        2013114115 
  
一、 教学设想: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说明文。作者叶圣陶从游览者的角度,结构鲜明,以准确不乏优美的语言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的特点,进而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完美的图画”。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本文语言表达上的突出特点,以语言的学习和研究带动文本的研究,理清文本的结构,以文本的研究和结构促进知识的传授,感受作者的独特体验,领略苏州园林的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掌握段落大意,掌握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运用与作用。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细读文本,教师讲授、问答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领悟本文语言的准确性。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作者的描写,回顾全文,解剖文章结构,感悟作者作为游览者如何通过文字带领读者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四、 授课课时 
一课时 
  
五、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圈点法 
3.问答法 
4.朗读法 
5.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 教学手段 
1. 黑板、粉笔 
2. 多媒体教学平台(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常言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当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将苏州园林凝化为一幅古朴优美、自然典雅的水墨画,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风姿。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要求作者用准确的语言科学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而本文的说明对象就是苏州园林,说明方法的运用也是为了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而本文用准确而充满情趣的语言展现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今天,让我们跟着叶圣陶先生的文字一同走进《苏州园林》,来领略它的艺术风采。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体验 
  
1. 本文写了苏州园林的什么?(学生自主回答) 
收纳学生们的发言意见(亭台轩榭、假山池沼等等)后总结归纳出学生们所提及到的合起来就是苏州园林的整体。 
2. 这个整体有什么特点?哪个自然段中的哪句话能概括说明? 
“完美的图画”,第二自然段“务必使游览者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3. 这幅“完美的图画”由哪几方面构成?分别在第几自然段有相关描写? 
             亭台轩榭的布局(第三自然段) 
            假山池沼的配合(第四自然段) 
四个讲究 
            花草树木的映衬(第五自然段) 
            近景远景的层次(第六自然段) 
4.点明第二自然段对第三到第六自然段起到总分的关系;并且第二自然段中“四个讲究”处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从四方面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的总的设计原则,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5. 细讲第三到第六自然段,把这些自然段里所运用到的说明方法以老师引导,师问生答形式找出来并说明其作用。 
 
| 
 自然段  | 
 哪里  | 
 说明方法  | 
 作用  |  
| 
 第三  | 
 第一、二句“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 
 作比较  | 
 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  |  
| 
 第四  |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 
 做引用  | 
 体现了池沼的景象,和入画的效果,突出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  
| 
 第五  |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 
 作比较、打比方  | 
 这既是比喻,又是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俯仰生姿、高低成趣的图画美,又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  |  
| 
 第六  | 
 /  | 
 /  | 
 /  |   
  
     6. 第二到第六自然段都概括完毕,剩下第七到第九自然段说了什么?(老师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概括) 
鉴于第二自然段所说的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细节都是完美的,如果说第三到第六自然段的“四个布局”是从苏州园林四个大方面描写,那么第七到第九自然段就是从苏州园林的三个细节方面描写。 
             角落构图美 
三个细节    门窗图案美 
            建筑色彩美 
通过学习前面的说明文,学生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这三个自然段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课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就不再多作解释了。 
  
(一) 立足语言,细读文本,玩味语趣 
第一部分通过初读文本,已经对文章的结构脉络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学生们对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语言的优美有了一定的感受,作者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就是——“完美的图画”,无不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画美。除了优美的语言,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也是其一大特色,在这篇说明文中尤为出色,用词可谓精湛,值得学生和老师们细细品味。 
  
A.再读重点画意文段(第三到第六自然段),概括重要自然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由此深入体会作者的优美语言。 
(1)亭台轩榭的布局有自然之趣,绝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这里的美术画指的是中国绘画,中国绘画忌平板和散乱,园林设计也一样,如果讲究对称,就显得呆板,失去了自然之趣了。 
  
(2)假山池沼的配合成一幅“山水画” 
   ①假山的特点 
    假山的总体特点: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造型,它们千姿百态,重峦叠嶂;搭配,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效果,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都能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②池沼设计特点 
池沼的设计大多引用活水,因地制宜,根据园林的具体情况布置池沼。四点:一是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二是水而成河道模样,设计决不雷同的小桥;三是河岸高低屈曲任其自然,再布置一些湖石,或种零星花木,宛若自然,目的是为了“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四是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增加了园林的生趣,而且水中养色种荷,“色戏莲叶间”又是入画一景。     
  
(3)花草树木映衬的画意之美 
第一句:着眼在画意,苏州园林的花草树木是如何映衬,达到画意之美的? 
 A、三个“映衬”:高树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体会精练而形象富有画意的语言之美。如: 
①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它形象写出了俯下的高树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画美。  
②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繁华和欢娱。“盘曲嶙峋”写藤萝的古老,“珠光宝气”,显不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一幅生意盎然的图画,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 
    
 (4)近景远景的层次变化之多: 
设计花墙和廊子是为了增加园林的层次和景致的深度。花墙上有各式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层次多了,景致深了,画面就有变化了。 
  
B.玩味语言,体会语言准确性 
1. 辨析“艺术”与“技术”。 
① 学生思考: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删除“仅”字,说“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行不行?为什么? 
答:  
② 学生再思考: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是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改成“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技术而不仅是艺术”行吗? 
答:艺术具有独创性,而技术只是简单的模仿。所以苏州园林是艺才家的独创,而一般的园林却是工匠们的简单模仿,强调艺术性。 
  
2. 几个表示量的词语,说明比较客观,不排除个别,体现语言的准确性。①“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②“水而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③“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3. 体会近景远景的层次变化精髓的八个字“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隔”是“遮断、阻隔”的意思,“界”的意思是“相交的地方”。 
那这两个词的区别在哪儿? 
 (将书立放在讲台桌上)同学们看这是“隔”还是“界”? 
 (用粉笔在桌上画了一条线,指线问)这是“隔”还是“界”? 
能说出它们的区别了吗? 
"隔”无法穿越,“界”能够穿越。 
明白墙为什么要用“隔”,而廊子为什么要用“界”表示了吗? 
因为墙是起隔断作用的,而廊子没有从根本上隔断。 
这一结论的正确性我们能否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廊子大多是无所依傍的”,也就是说 
廊子是可以穿越的。 
好,明白了两个词的区别,我们再来研究一下什么叫“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呢? 
本来墙是起隔断作用的,但因为墙上有花窗,能够透过花窗看到墙那边的景致,就成了“隔而不隔”;本来廊子是起分隔景物的作用,但因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即“界而未界”,使本来隔开的景物融为一体,使景致更深了。 
  
(三)回顾全文,理清文脉,补充并总结 
1.补充 
细读了文章的第二到第六这五个重点自然段,提及了第七到第九这三个次要自然段,还有第一自然段没有读。 
整个课堂,叶圣陶先生把自己当游览者,把自己的游览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而我们作为读者,虽未能亲临苏州园林,也能跟随叶圣陶这位有趣的导游,领略了苏州园林的美,知道了这位导游眼中的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是——“完美的图画”,那除了完美的图画,苏州园林给作者带来的总印象是什么?第一自然段有提及到。 
作者的总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这里的标本指的是典型的代表的意思,指具有我国各地园林各种特征等意义。也说明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板书:标本) 
苏州园林不仅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还有如此的重要地位,标本:这个词形象的表明了苏州园林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具有典范性,赞美苏州园林。 
  
2. 总结全文结构,揭示文章说明顺序 
作者从苏州园林这一幅“完美的图画”到“四个布局”再到“三个细节”是以总分结构,按照从主要到次要、从大到小的顺序来介绍苏州园林的。(逻辑顺序) 
  
(三) 板书设计 
(四)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2.把文中所有运用了说明方法的文段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