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教案
一. 教材与学情分析:
诫子书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章,这也是一封由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一封家书,也相当于一封家训,这封家书虽然只有短短的86个字,然而其中却包含了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澹泊宁静等内容,其文辞简洁而精炼,篇幅小而意味深刻,这仅仅的86个字可以说是诸葛亮用一生探寻的人生真谛。学习本文最重要的并非说文解字,这篇文章所用的文言并不深奥,但是让他们独自理解这篇文章的蕴含意义还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应当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感情,从诸葛亮的总结中收获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让他们以此自勉,为自己的未来而自励。
二.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内容。
2. 把握文章主旨。
3. 感悟名言警句。
4. 汲取文章精神。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感情,赏析名句。
四.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本文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字字珠玑,通过反复朗读可以令学生自然成诵,这有利于学生由字面到文字里面逐渐循序渐渐,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还能让他们在朗读中品味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2. 讲授法:由老师从文章语言层面开始讲解,先让学生理解文章意思,从而穿插有关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加以讲解,让学生了解诸葛亮的人生,从而更容易理解其创作初衷,体会其思想感情。
五. 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同学们,这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给诸葛亮的一首诗,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到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在这里我很好奇诸葛亮在你们的心里是怎样的一个人物,请同学们说说自己从书本或者电视中所了解的诸葛亮。(请几个同学说说)好了,既然同学们对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诫子书》,通过诸葛亮笔下的文字了来了解下他。
2.初读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一)标记生字注音。
(二)注意词句停顿。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3.细读
请学生翻译课文,在翻译的时候要求先说单个字的意思,然后再翻译一句话。学生容易翻译错的地方:
A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翻译:_以宁静的思绪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的生活来培养品德(含有介词“以”的介宾短语,翻译时,一般都做状语。这种情况下,介词“以”可解释为“用、拿、把”)。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翻译: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培育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双重否定)。
C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翻译: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4.精读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5.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
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6.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如:
(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2、背默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