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
13汉语言文学师范1班 2013114116 吴晓玲
【教学设想】
《植树的牧羊人》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文章主要描述了1910-1945年间法国普洛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牧羊人“热爱大地”的精神鼓舞了许多人。
该文章是作者虚构的,但故事的真实性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并不重要,七年级的学生,正是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时期,因此,本文的学习,应着重分析牧羊人以及其对普洛旺斯所作出的改,明确文章主旨,在学习文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清生字词,理顺文意,通过有关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从而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讲授、问答、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本,逐步明确牧羊人的形象及其三十几年间对普洛旺斯荒原所作出的改变,并且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主旨;(重点)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剖析,引导学生深入认识牧羊人身上的无私、自信、意志果断等的可贵品质,并且理解作者在文中最终所要表达的意思:通过不懈的实践,人可以改变自然。(重、难点)
【教学手段】
幻灯片、教科书、粉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导入:同学们,你们相信“人定胜天”吗?不管同学们信与不信,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这么一个故事:一位牧羊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一个荒原变成了一片绿洲。这位牧羊人是谁呢?下面,让我们通过法国作家让·焦诺的介绍来认识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牧羊人。(屏展让·焦诺的基本资料。)
2、有目标阅读全文,同时校正字音:
引导学生在默读全文时思考以下问题,同时划出生字词:
(1)文章故事梗概?
(2)文章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逐渐变化为线索。)
(3)文章时间跨度非常大,找出文中出现的时间。 (1910—1945年。)
3、理顺文章:主要解决以上问题。
二、深入文本,精读课文:
1、文章的第4-7段,作者整整用了四段来描写其刚刚到普洛旺斯高原的什么情景?为什么?
(描写高原毫无生命力的面貌,为下文写牧羊人植树作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2、文中第二段说“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这里,“明显的印记”指什么?在文中找出具体的变化。
(①第16段;②第34-40段;③第41、43段;④第50-51段。)
3、文中第10段写道“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作者是如何描写牧羊人的这些特征的?
(语言上:第14、18、19、23-26、27、33;行为上:第35、48段。)
4、文中提及两次世界大战,牧羊人在此期间表现如何?作者想要借此说明什么?有何言外之意?
(第33、35、48段;牧羊人潜心种树、心无旁骛,对应上文中牧羊人“意志果断”的品质;战争在毁灭生命,而牧羊人在创造生命。)
5、结合以上所分析的内容及第3段中“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根据文中具体语句总结牧羊人的形象。
(第2段:无私慷慨;第10段:自信果断;第12段:积极生活、爱整;第18段:目标远大高尚;第44段:俭朴强健。)
6、文章跨度整整四十几年,作者用这么大篇幅来描写牧羊人一步步改变荒原的事情,其主旨是什么?
(第52段: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三、理解主旨:
文章主旨我们已经明了,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赞扬这位植树的牧羊人吗?
(不仅是,学生各抒己见。)
四、探究故事:
让学生就“本文真实性”表达个人意见。
(目的: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真实与否”并不重要,重在要明白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让·焦诺(法)
1910 1945
牧羊人
荒原 绿洲
【作业布置】
1、复习这篇课文,读顺全文,标记出不理解的内容,课后解决。
2、有兴趣的同学找找作者的其他文章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