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案(带星号课文)
【教学目标】
1、多次朗读课文,梳理重点字词及课文结构,学习映衬手法的运用。(重点难点)
2、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重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演示法、朗读法
【教学准备】黑板、粉笔、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小学四年级学过一篇课文叫《观潮》呢?里面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雄伟壮观景象,今天我们要学习周密的《观潮》,同样是写钱塘江大潮,那么和四年级学过的《观潮》又有什么不同呢?
二、作者及作品简单介绍
周密是南宋末年词人、文学家。祖籍济南,擅长诗词,作品典雅浓丽、格律严谨。著作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等,对保存宋代杭州京师风情及文艺、社会等史料,贡献很大。《观潮》就是《武林旧事》中的第三卷。
三、梳理课文意思
1、听课文录音,扫除读音障碍。(尹、艨艟、骑、倏、舸、僦赁)
2、圈出重点字词,全班齐读课文后,借助工具书、书本注释,请四个同学分别梳理课文四段的意思。
四、理清思路
学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讨论,总结。
第一段: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海潮之雄)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演军之武)
第三段:写吴儿弄潮的高超技艺。(弄潮之勇)
第四段:写江岸观潮的盛况。(观潮之盛)
五、探讨写作手法与修辞
再读文章,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的?
1、第一段首先起句点题,提挈全文,接着由远渐近的写法,着眼于色彩、声响、气势几个特点,正面描写江潮,然后以“势极雄豪”一语收结,并引诗印证形象,使读者一开始就对此“天下之伟观”,获得强烈的印象。
2、第二段聚焦于水军演习。水军演习,虽然仅是每岁一次,但它选择在潮盛之日,作为一项盛大的活动,这一段的描写与对江潮的描写映衬呼应,共同构成雄伟的奇观。
3、第三段写众多的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作精彩表演,同时也从侧面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
4、第四段写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衬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总结:本文突出地运用了映衬手法,除了正面对钱塘江潮描写以外,以滔天的江潮映衬出水军操演的从容;水军操练的盛况反过来也衬托了江潮的波澜壮阔;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精彩表演衬托了江潮的壮观。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衬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3、文章第一、二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可讲可不讲)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银线”“玉城雪岭”的形象比喻,使大潮自远而近滚滚而来的镜像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吞天沃日”“鲸波万仞”的惊人夸张,令读者感受到江潮的澎湃的气势。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六、体会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1、再读课文,欣赏钱塘江潮图片,进一步加深对钱塘江潮的认识。
2、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给你两幅图,一幅是一个人也没有的钱塘江潮景色图,另一幅是在第二幅的基础上加上校阅水军 、吴儿泅水,游客观潮等有关人的因素上去,你更喜欢哪一幅?
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气,汹涌澎湃的钱塘江大潮、轰轰烈烈的颇有气势的校阅水军、一大群有高潮弄潮技术披发文身手持大彩旗吴州健儿、江干上下十余里都站满了的人们,这些人文因素 使得钱塘江潮更加活力,更能突出江潮的名气,突出它的生命力。
七、作业布置
1、把这篇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2、梳理文章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点虚词(以、为、而)。
八、板书设计
海潮之雄 (正面) 雄
钱塘江大潮 演军之武 映衬 伟
(人文美、自然美) 弄潮之勇 (侧面) 壮
观潮之盛 观
|